16:18
都县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中共鄢县县委领导下,开 展了大规模的土地分配和经济、文化建设运动。苏区人民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农业、 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为进一步巩固苏区、 发展苏区作出了贡献。
1.苏区土地分配和查田运动
1930年2月,毛泽东在吉安陂头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五、六军军委和赣西、赣南特委联席会议,重点讨论了扩大苏维埃区域,深入土地革命和扩大工农武装等问题,并制定了“二七”土地法。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中共鄱县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根据陂头会议制定的土地法,在坂溪、石洲、黄挪潭三个区开始了土地分配。
这次土地分配的政策是:没收一切豪绅、地主阶级及 祠堂、庙宇、神会的田地、山林、房屋归苏维埃所有,再 由苏维埃政府分配给贫苦农民,土豪劣绅及反动派家属,酌量分得土地。其分配原则是:以原耕为基础,按乡村人口数目、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同时还规定分得的田地可以出租、买卖,肯定农民对分得的土地的所有权。实行“近山的多分山,近田的多分田。分田时不受节令限制,农闲分田,农忙分青苗。”
鄢县苏区土地分配大体经历了六个步骤。(1)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县苏维埃政府设立土地部,各区、乡分别建立土地委员会。(2)召开群众大会,发动群众。(3)登记造册。(4)划分阶级和家庭成分。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劳动,长年雇请包工、月工,靠收租、放债剥削农民为生的划为地主;占有较多土地,自己参加一部分劳动,但大多数农活靠雇请月工、零工、每月有20-50担剩谷放租放贷的为富农;占有部分土地,自耕自食,不剥削农民的为中农;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主要靠租种地主土地,而且每年粮食不够吃的为贫农;无田无土,完全靠给地主做长工、月工度日的为雇农。(5)平均分配土地。将没收地主的土地按人口总数平均分配,但如果地主家中有子女参加革命的,可以留出该子女的一份田不没收。(6)造册插牌分田。土地分配到户后,由乡土地委员会造好田亩册,并在田里插上牌子,标明户主姓名、亩积、坐落、四界。土地分配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二是红军家属分好田、大丘田、肥田、屋门口田,并由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代耕,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每逢星期六、星期日进行义务劳动,帮助红军家属干农活;三是地主家庭同样按人平数分田,但分瘦田、远田;四是叛徒不分田。
1932年5月,十都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也开展了土地分配。至此,鄱县4个区、34个乡的1.86万多农民分得了4.64万多亩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这次土地分配是苏区一次较为成功的土地革命,不仅 动摇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基础,而且基本满足了 贫苦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广大农民群众清楚意识到,农 民要成为土地的主人,必须拿起枪杆子,彻底推翻旧政权,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不少青年踊跃参军参战,保卫苏维埃政权。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开始统治全D。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共产国际远东局共同为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起草了五个文件,其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草案》提出了许多过左的政策,如规定“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等。受这种“左”的错误路线影响,8月,中共湘谶临时省委成立后,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草案》精神,对此前湘赣苏区按“二七”土地法开展的土地分配做了错误的否定,认为此前的土地分配“因为路线的错误,以致湘赣任何地方的土地,都没有彻底解决”。基于这种“左”的估计,10月,中共湘赣省委做出了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草案》,在湘赣根据地进行重新分配土地的决定,并制定了《湘赣省重新彻底平均分配土地条例》,明确提出要纠正过去的“非阶级路线”和“以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分田原则,而代之以“按人口及劳动力混合彻底平均分配一切土地,贫农、雇农、中农分好田,富农
分坏田,地主、反革命及其家属不分田”的原则。《条例》还规定:除没收豪绅地主、反革命家属土地外,还没收他们的房屋、山林、农具和牲畜分配给贫苦工农和红军家属,将豪绅地主、反革命家属驱逐出境。
根据中共湘籁省委的决定和《湘赣省重新彻底平均分 配土地条例》规定的政策,中共部县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 于1932年春在全县苏区做了传达,并选择性地开展了一些工作。
同年秋,苏区重新分配土地基本结束。由于国民D对 苏区频繁“围剿”等种种原因,一些地方并没有完全遵照湘籁省委《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条例》所制定的政策进行分田。在“左”的错误影响下,1933年6月1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根据《训令》精神,中共湘赣省委于8月14日做出了《中共湘赣省委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接着又于8月24日下发了《怎样进行查田运动》的文件,湘籁省苏维埃政府也于9月18日发布了《迅速完成查田运动》训令。1。月4日,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召开了永新、吉安、莲花、安福、茶陵、攸县'宁冈、鄱县、萍乡等9县查田运动会议。讨论了完成查田运动的具体办法,决定在全省苏区迅速大规模地开展查田查阶级运动,提出了“要在查田运动中清查出一切隐藏的地主、富农和阶级异己分子,不使一个地主豪绅家中有一寸土地,不使一个富农分得好田。"
由于都县苏区都是在边远山区和赤白交界的地区,远 离湘赣省政府所在地,又加上频繁的反“围剿”,因而鄙县苏区的重新分配土地和查田运动声势不大,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开展,所受的错误影响也不严重。
2.苏区经济建设
(1)农业生产
苏区的土地分配,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和生产积极性。中共鄙县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充分发挥农 民群众激发出来的生产积极性,研究和制定了一系列可行 的农业政策,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快农业的发展。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由于敌人的多次“围剿”,鄢县苏区出现了不少荒田、荒土现象。县苏维埃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发动农民开荒,增加耕地面积。根据湘赣省政府《土地税征收条例》规定,凡开垦的荒田荒地,所得农产品免征累进税3至5年,对富农开垦的荒地,也视情况免征累进税一年。因而从1931年到1933年的3年时间里,都县苏区的很多荒田荒地被垦复,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了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产量,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组织劳力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保证农业 丰收,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广泛动员群众开塘修圳,兴 筑堤坝,改良水利灌溉。为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农民自 觉献工献料,组织义务劳动,将多年失修的水坝、山塘进行修复,从而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帮助农民解决缺少耕牛农具的困难。苏区农民分得土 地后,仍然存在耕牛、农具缺少的问题,每到耕山季节,农民就为耕牛发愁。县、区、乡苏维埃政府根据湘赣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中的规定:“集中没收来的耕牛农具,组织牲畜农具经理处,供农民公共使用”。没有耕牛或缺少农具的农民付少址租金,就可到经理处租借耕牛和农具。不少地方还采取人拉犁的办法,自行解决了没有耕牛的困难。
组织春耕队、秋收队、互助社。苏区广大青壮年参军 上前线,劳力不足较为突出。为解决这一困难,各级苏维 埃政府每到农忙时节,便组织春耕队、秋收队、互助社, 帮助烈属、军属和老弱病残家庭抢插抢收。广大妇女也纷 纷走出家门,参加春耕队、秋收队,清教老农传授犁杷技 术,担负重要农活。县、区、乡D政机关普遍实行礼拜六 义务劳动制度,帮助烈、军属种田种地。
劳武结合,保卫土地,保卫丰收。为防止敌人破坏, 苏区农民一边参加生产,一边操练军事,每到春耕、秋收, 农民便带上土枪、梭镖来到田间。县、区苏维埃政府还经 常组织地方武装围击苏区边界的地主武装,使其无法进行 破坏活动。
由于采取了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都县苏区农业有了 较大发展,粮食生产连续三年获得丰收,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
(2)工业生产
湘赣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鄱县苏区范围内只有极少 数手工业作坊、店铺。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和国民D反 动派对苏区“围剿”的加剧,中共鄢县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苏维埃问题决议案》中“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必须实行阶级的经济政策,提倡工业的发展,苏维埃须尽可能地开办手工厂,以及没收反革命工厂、作坊和企业,组织苏维埃工厂与制造厂”的要求,把发展工业列入重要议日程,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苏区军需与民用工业,满足革命战争和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
发展手工业,组织生产合作社。鄱县苏区地处偏僻山 区,交通极为不便,单凭极少数个体手工业,远远难以担 负支援革命战争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任务。1932年4月湘籁省职工联合会《生产合作社简章》制定后,石洲等区将农民中的裁缝、剃头匠组织起来,添置一些简单的工具,办起了缝纫、理发等生产合作社。
盐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为解决因敌人经济封锁 造成的缺少食盐的困难,坂溪、石洲、黄挪潭等区、乡发 动农民办起了硝盐厂、硝盐合作社。工人们挖硝泥,刮老 ±,用简陋设备熬制硝盐,不仅补充了苏区食盐不足,还为兵工厂提供了部分制造弹药的原料。
兴办民用工业。为解决苏区人民生活和发展各项事业 的需要,县、区组织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办起了各类民用 工厂。
印刷厂:随着苏区列宁小学的创办和文化宣传活动的 开展,县苏维埃政府购制钢板、油印机和木刻印版设备, 成立了县印刷局(厂),帮助县、区D、团机关和政府印刷文件、通知、布告和宣传资料,为各地列宁小学印刷书籍课本。
造纸厂: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号召区、乡创办纸棚。 各地利用松、竹等原材料,采用传统工艺因陋就筒办起了 造纸厂,生产毛边纸,解决苏区D政机关和列宁小学的用 纸困难。
铁厂、铸锅厂:在苏区建立的铁厂、铸锅厂中,黄挪 潭区的凉桥黄花城铁厂、上洞铸锅厂办得较好。
铁厂主要为农民生产各种农具,同时打造梭镖、大刀 等地方武装需要的军械。所需原料大多数是从各家各户收 购来的废铁。
此外,苏区还开办了木工厂、蔑工厂、石灰厂等。贝 然规模很小,设备简陋,但生产的各类产品基本能满足群 众的急需。
开创军需工业。为配合地方武装力ht的发展和反“用剿”斗争的需要,中共部县县委、昼苏维埃政府创办了兵工厂、军服厂等军需工业,从小武辫修造和军需晶生产“兵工厂:1932年1月,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黄挪潭区的上洞石禾坪老厂里创办了县兵工厂(1933年改名为湘赣省军区第二军分区兵工厂),接着又在旱田城、中洞山创办了两个兵工厂。上洞石禾坪的县兵工厂规模稍大一点,有工人、采购员共6个人,师傅胡至秋是湘乡人,也是负责人。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支和制造子弹、手榴弹、土地雷等。工厂没有机床,主要工具就是老虎钳、铁锤、凿子、铤刀、碾槽,全靠手工修造。钢材、铁、铜、硝等原料来源:一是靠采购员冒着生命危险化装到白区购买;二是到各家各户收集废铜烂铁和打扫战场收回子弹壳;三是苏区自己生产的硝。子弹生产比较容易,在旧弹壳里灌上白硝,换个底火,加上弹头,就可成为一颗新的子弹。经过实验,工厂生产的子弹、手榴弹质量都很好,所修造的枪支、弹药基本供给县红独九营使用。
军服厂:鄱县军服厂创建于1933年2月,又叫缝工厂,厂址设在石洲区柳树坝,主任王维芳,副主任兼采购员耶家树,会计兼事务长曾声华,固定工8人,忙时有工人40多人,仅一部缝纫机,其他都是靠手工缝制。主要生产军服、军帽、军鞋、绑带。所需布匹通过交通员从白区布贩手中采购,让布贩从茶陵、安仁、永新、莲花、遂川等地将布匹秘密运到都县城,再从县城运到水口,绕道凉桥再运至石洲军服厂。后用栗子、黄枝子、茶子壳等野生植物作染料,将布染成灰色,再进行缝制。
(3)商业贸易
为繁荣苏区经济,搞好流通,保障供给,中共郅县县 委、县苏维埃政府在发展苏区农业、工业的同时,也十分 注重商业发展。
一是建立消费合作社。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苏区人 民日常生活必需品非常缺乏,而且价格昂贵,如食盐价格 高达3块银圆一斤。为解决这一问题,从1932年春开始,各区苏维埃政府和私人集股办起了消费合作社,通过秘密渠道,从外地购进食盐、煤油、布匹、纸张、火柴、酒等日常用品,再销售给苏区人民,价格都比较便宜。其中一区(坂溪)消费合作社办在中坪,二区(石洲)消费合作社办在梨木坳,三区(黄挪潭)消费合作社办在上洞,四区(十都)消费合作社办在十都坪。
二是开办公营饭店和私营商店。为方便苏区来往丁.作人员和流动商人的就餐问题,县、区苏维埃政府都开办了工农饭店,其中一区工农饭店设在中坪,二区工农饭店设在梨木坳,三区工农饭店设在上洞,四区工农饭店设在漏江。苏区来往工作人员、红军伤病员、外来的守法商人可以持证明进饭店吃饭、住宿。饭店负责人每月持证明到县、区苏维埃政府财政部结一次账。
在发展公营商业的同时,县、区苏维埃政府通过借贷 部分资金、集股等方式,鼓励私人办商店,如石洲黄锦星 通过区苏维埃政府借得部分银圆之后办了一个“小小商店”,经营百货、南杂,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三是发展赤白贸易。为了交流物资,互通有无,县委、 县苏维埃政府在乌石坳、坂溪、十都等地方办起了赤白贸 易交换所,商人、农民通过贸易交换所,可以把苏区的雪 瓜皮(做纸原料)、西萼、白芍、厚朴、竹木,农副产品销到白区去,再从白区换回食盐、布匹、煤油等生活必需品。为繁荣赤白贸易,各级D政部门积极宣传D的保护工商业政策,保护从白区来苏区做生意的商人正当利益,必要时,苏区派武装保护他们通过敌人封锁线,可以到工农饭店就餐,鼓励白区商人来苏区做生意。
四是开办埒场。为方便小商、农民自由交易,县、区 苏维埃政府在一些人口比较集中的村镇开办好场,如大院 坪,每逢二、五、八,就有从石洲、坂溪、黄挪潭来的几 百商人和农民进行自由买卖。
(4)财政税收
县、区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设立了财政部。负责苏 区的财政、税收、金融工作。当时苏区的财政收入主要靠 打土豪筹集款子、战争缴获以及政府税收和政府企业的收 入等四个方面。
打土豪筹款子。这是苏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苏区 政府成立初期是在苏区范围内打土豪罚款,此后组织地方 武装深入到白区开展游击战,抓获土豪劣绅进行罚款放人。 罚款多少,由各级苏维埃政府裁判部确定,有的罚银洋几百元,有的则罚上千元,家属不带钱来,就不放人,群众 称此为“吊羊”。对于罪大恶极,不杀不足平民愤的恶新地主,抓获后,不仅要罚款抄家,而且要处以死刑。除此之夕卜,对富农进行限额捐款,捐款数额,由苏维埃政府根据富农的家庭积蓄情况进行确定,违抗不捐的,则收物抵押。
战争缴获。战争缴获包括武器弹药和钱财物资,每次 战斗结束后,都得将缴获的东西上交苏维埃政府。当时苏 区战斗频繁,因此缴获敌人的枪支弹药、钱财物资也比较 多。如1931年春,湘东独立师和红七军五十八团途经九都,打了大土豪尹玉乔,挖出并没收两窖银洋,共7000多元。又如1931年11月,鄱县警卫营在湘赣独立一师的帮助下,一举攻克鄱县城,活捉伪县长谭仲玫,打开县政府国库,缴获了不少银洋,全部上交给县苏维埃政府。
政府税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期,“遂川、鄙县、永新各一部在割据区域内,都是山地,农民太苦,不好收税,政府和赤卫队用费,靠向白色区域打土豪”。随着土地分配的开展和苏区经济建设的发展,税收才成为苏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主要税收包括土地累进税和商业累进税。土地累进税按稻谷收成累进收取,并按照比例分配给各级苏维埃政府。其中,50%归乡苏维埃政府,20%归区苏维埃政府,20%归县苏维埃政府,10%±交省苏维埃政府。主要用于革命战争和群众公益事业,如办学校、医院,救济残废老幼,修理道路河渠等。商业累进税按商店经营商品种类分为三等收取,由县苏维埃政府统一支配,其中30%±交省苏维埃政府。
都县苏区全在偏远山区,商业不发达,财政收入的 50%来自土地累进税,商业累进税只占极少比例。
政府企业收入。主要是鼓励县、区苏维埃政府所办工 厂、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收入,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
苏区的财政支出也是多方面的。一是革命战争支出, 包括地方武装人员的衣、食、装备和兵工厂、红军医院的 开支等;二是公用福利事业支出,包括文化、教育、卫生 事业和修路建桥、兴修水利、救济老弱病残等;三是苏区 经济建设支出,如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的投资等;四是 D政机关费用支出,苏区D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发薪水,其 费用除机关的办公用品、大型会议开支外,还有机关工作 人员的伙食开支。在当时苏区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苏 区政府为节省开支,在县、区、乡苏维埃政府中都成立了 节省运动委员会,开展经常性的节约运动。并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D政机关实行两餐干饭,一餐稀饭制;精简机关 工作人员,节省一切办公费用;开会伙食自备;群团组织 实行经费自给;严肃财政纪律,反对贪污、浪费。鄱县苏 区制定了非常严厉的财政纪律,贪污5块银圆以上的就要处以死刑。县赤卫队事务长谢作文因贪污5.5块银圆,就被处决了。
(5)金融
根据湘赣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2月16日公布的《湘橱省工农银行暂行简章》,为“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工农贫民兴办公共生产及各种合作社,统一货币制度,防止金融外溢,冲破敌人经济封锁。巩固并发展苏区群众经济,梏助苏维埃政府创办一切建设事业,以促进革命的巩固与发展”,同年10月,湘赣省工农银行决定在鄱县、莲花、分宜设立三个分行,并指定鄱县分行负责部县、茶陵、宁冈、遂川四县苏区及湘南八县游击区的金融工作,分行行长由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麦宗元兼任,会计叶光藻。分行设在鄢县大院西坑。
工农银行的资金来源:一是由省、县苏维埃政府拨出 一定数额的资金;二是集股,既可集体人股,也可以私人 人股,股户享有股本的息金;三是吸收储蓄,分团体储蓄 与个人储蓄两种。上述三类资金,政府都付给一定的息金, 第一类利息是一年3分,第二类是一年2分,第三类根据存款长短累进月息金;储蓄一月者不给息金,储蓄二月者,每月每元银圆给息金一厘八毫;储蓄三月者,每月每元银圆给息金二厘五毫;储蓄六月及六月以上者,每月每元银圆给息金三厘六毫。
工农银行的资金投放,主要是借贷。凡在苏区的各种 合作社及公共产业,为扩大营业和发展需要,经过当地政 府的担保,在银行财力可能时,均可向银行借款。此外,
苏区的工人、农民、士兵、小商人需要发展各种生产事业, 并得到当地政府的担保,也可向银行借款,借贷息金每月 每元五厘。如石洲黄锦星的小小商店就是通过区苏维埃政 府担保,到鄱县分行借款100元办起来的。
工农银行使用的货币都是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统一发行 的纸币,分为一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的票面额, 一元纸币等于银圆一块,10张一角的纸币可换银圆一块。另外,还有以枚为单位的纸币,票面额有一枚、十枚的,十枚的纸币相当于铜钱十枚。除纸币外,还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铸造的硬币铜圆,面额有伍角、壹元、伍元三种。白区货币在苏区也可流通,也可到工农银行兑换根据地发行的货币。
1932年下半年,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发行第一期公债8万元,年利为1分,还本付息时间为1933年7月1日。接着,又发行了第二期公债21万元,年利为5厘。根据自愿购买、反对摊派的原则,鄙县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对工农群众进行了广泛的思想动员,通过会、群众会,号召群众自愿认购。鄱县支行的工作人员也积极下到区、乡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分行下达的任务。当年2月,湘赣省工农银行改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部县分行也随之改为鄱县支行,并设立了兑换处和代理处。根据国家银行指示,鄱县支行主要负责筹集资金、发行公债、代征国税等业务。当年,鄱县支行通过群
众储蓄、认购公债等多种渠道,筹集银圆3万余元,有力支援了苏区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促进了苏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3.苏区邮政交通与白区工作
(1)邮政交通
为了加强苏区之间联络,井冈山斗争初期鄙县苏区就 建有赤色邮政。井冈山失守后,邮政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1929年2月,中共都县临时县委成立后,邮政工作重新恢复。8月,鄱县苏区邮政局在石洲横店里正式成立。局长段斌,事务长谭丰祥,邮递员有管昌洪、廖国洪、黄安平、史家明、史家发、范昌怀等9人。此后,段斌调湘赣省邮政局工作,局长一职先后由谭丰祥、黄安平接任。同年10月,黄挪潭邮政分局成立,局长谢书林,局址设在凉桥。1930年春,坂溪、石洲区在青平石、中坪也相继建立邮政分局,1932年5月,十都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也在漏江设立了分局,每个分局都备有5至7个邮递员。
邮政局的主要工作是接转、递送邮件,中央苏区、湘 赣省的信件直接送县邮政局,并配有武装交通排护送,然 后由县局送到分局,需要送到乡里的邮件再由分局负责递 送。基层收到的邮件,由乡送到分局,再由分局送到县局, 需送湘赣省各县和中央苏区的,再由县局送到省局。当时 鄱县局到湘赣省局的邮政交通线路有两条:一是由石洲出发,经马坳、洞里、三台星、长江、狮头、坑口、界化珑、 莲花到永新,二是从石洲出发,经小江、黄上、大陇、善 市、古城到永新,邮递员可视情况变化进行选择。
由于敌人对苏区的频繁围剿,县局和分局的办公地址 也时常改变,县邮政局曾先后迁至青石、桃源洞等地。黄 挪潭分局自1932年下半年开始,先后三次遭到民团匪兵袭击,由于分局采取了预防措施,才使得敌人一次次扑空。分局曾迁至坳头、梨树洲、石禾坪等地办公。邮政交通线路也由凉桥一将军山一石洲,改为凉桥——黄挪潭——黄花珑——石洲。
1933年夏,敌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县邮政局在茶坪召开了各分局局长会议,为保证信件畅通,规定了县、区两级邮递员的交接联络喑号,县局和分局在途中接转信件地点喊一声对面山头的山名,隐蔽在山里的邮递员就可以出山办理传递手续。县邮政局邮递员管昌洪将都县苏区信件送至江西永新途中经过下七八渡时,突然遭敌袭击,为保住机密信件不落入敌人手中,随即将信件吞入肚中,然后与敌搏斗而壮烈牺牲。
邮政局的办公费用按月做出预算,填好“经济开支预算表”,报上一级邮政局批准后,方能拨款。因此,邮政局本着节约的原则开展工作,直至1934年冬,根据地被敌占领,邮政工作才被迫停止。
(2)加强白区工作
1929年5月,红五军返回井冈山后,中共湖南省委为加强白区丁•作的领导,打通湘簸与各苏区之间的交通联络,任命黎育教为湘南白区工作团主任。随后,黎育教到达湘南,逐渐恢复了郴、宜、耒一带的D组织,并组建了湘南游击大队。其间,黎育教也曾到鄱县指导过白区工作。为加强白区工作,中共部县县委在1931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坚决的建立中心城市及白色区域的组织”的任务,要求“下十二万分的决心在十都、水口、沔渡、县城建立D的组织,使D组织不至停留在靠山(依靠深山老林)及旧的(原有的)基础上面”。同年11月,部县警卫营在湘赣独立一师的帮助下,一举攻克郅县城,并在县城开展了宣传鼓动工作,得到了县城居民的大力支持。
1932年3月,中共湘赣省委在第一次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D的建设问题的决议》中进一步强调了“D的白区工作必须要用最大的力量,利用一切方法建立起来”“D要在白区发展组织”。为加强白区工作领导,湘赣省委专门设立了白区工作部,并在白区工作计划中再次提出了“开展湘南白区工作,以耒阳为中心,向茶陵、都县苏区发展,派员到两广省委去建立交通站,从而经湘南打通到中央的交通关系”。湘赣红军总指挥部为此也专门制定了《白区工作大纲》,要求“各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必须组织白区工作,随同赤色武装到白区工作”。此后,白区工作在湘赣全省全面展开。
根据湘赣省委指示,4月初,中共鄢县县委、共青团鄱县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对白区工作作了具体部署:要求四、五两个月内,一区(坂溪区)要在瓦铺等地建立组织,并赤化长城、黄沙珑、禾仓源、下江洲,取包围形势向县城逼近。二区(石洲区)要向两子坳、赵公亭、长江、茶子珑、沔渡、上夏馆、黄上等地发展,与宁冈、茶陵苏区联系起来,向鄱县城逼近。三区(黄挪潭区)要在白源、浆村、大西江等地建立组织,向水口逼近。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工作,鄱县白区工作卓有成效,善 禾田、洞里、良田、车溪、十都、春冲、茅坪、茶背、横 岗相继扩为红色区域,并成立了中共十都区委、十都区苏 维埃政府和十几个乡苏维埃政府,使苏区范围进一步扩大。 为有效开展工作,先后培训94名白区工作。至当年11月,白区工作人员在白区发展了8名,9名青年团员,建立了1个D支部、2个团支部。
游击区域的开辟,不仅构成了对县城的包围形势,而 且沟通了鄱县苏区与宁冈、永新大苏区的交通联络,保证 了鄱县邮政交通的畅通。同时也促进了赤白交界区的商业 交往,能从白区购进紧需的布匹、医药、食盐等物资。为 了开展白区工作,很多白区工作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积极工作,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32年8月,中共湘赣省委任命潘祖浩为湘南道委负责人,兼任安仁县县委书记,
前往安仁开展白区工作,在安仁县,潘祖浩与湘南道委取 得了联系,不久,因地下交通站叛徒出卖而被捕,9月中旬被安仁保安队杀害。12月,在湘南工作的黎育教在两个警卫人员的护送下,前往湘赣省委汇报工作,途经鄙县下村大溪江时,被熟人认出而告密,在判官岭被挨户团围追,为掩护两位警卫人员脱险,与敌人搏斗而壮烈牺牲。当年,鄱县游击队发展到14个,有队员170余人,步枪120多支,游击区域扩大到7个乡,46个村,面积469平方公里。
4.苏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1)开展文化宣传
苏区文化工作担负着提高群众觉悟,鼓舞群众斗志, 满足群众娱乐生活的重要使命。1929年12月,中共鄙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县委为加强对文化宣传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各级文化工作的领导机构,除县委宣传部负责此项工作外,在各级苏维埃政府还设立了文化部。
苏区文化不仅有各种专门和业余的文化组织,同时还 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1930年秋,县苏维埃政府在石洲成立了县歌舞团,并在横店里修建了大厂棚,设有舞台,作为县歌舞团演出的剧院。平时在这里进行演出的除县歌舞团外,还有湘赣省来的省歌舞团。各区、乡、学校、儿童团、少先队、赤卫队都有歌舞队。为提高演出水平,县歌舞团曾派罗玉妹、谢长新等参加了湘赣省举办的歌舞培训班,回县后,县苏维埃政府随即请他们当教师,举办了县歌舞训练班,为区、乡、学校、赤卫队等歌舞队培训人才。
为方便群众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县、区、乡、学校、 赤卫队都设有俱乐部、列宁室等文化组织和设施,并备有 图书、乐器等。
各级文艺组织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有的节目来自中 央苏区和湘赣省,但大多数是鄱县苏区自创自编的山歌、 舞蹈、话剧、小品、魔术。其中有揭露旧社会、旧制度和 帝国主义、国民D反动派、土豪劣绅罪恶的;有歌颂根据 地新生活的;有反映红军作战的;还有歌颂军民情谊的, 如《工农痛苦歌》《十二月当兵》《情歌对唱》等。当时在 苏区,群众唱得最多的是《拥护苏维埃》《谁是革命主力 军》《儿童团歌》《劝郎当红军》等歌曲。
苏区的宣传工作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发行中央苏区和 湘赣省主办的各种报刊,如《列宁青年》《红旗》等。张平 化发表在《湘籁红旗》的议论文《怎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 护》,当时对都县苏区的很有启发。二是创办《鄱县 报》和不定期的《捷报》,并秘密发行到白区,用以发动群 众°三是由各级政府、学校、团组织举办墙报、黑板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革命理论。如石洲中皇殿墙上写有“马克思说:过去斗争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列宁说:好听的话少说些,简单的日常工作多做些!”“彭湃说:土地革命是铲除封建势力的唯一武器”等。四是编印、散发、书写革命标语口号。
革命标语广泛反映了我D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方针政 策和路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宣传共产D的性质和纲领。如“共产D是无产阶级政D”“中国共产D是替工农及一切贫苦人民谋利益的D”、《共产D十大纲领》(全文161字)等。
宣传红军性质和宗旨。如“红军是工人农人的武装”“红军是工农革命的先锋队”“加入红军参加反帝国主义反国民D的革命战争”“红军不损害工农一点东西”“红军才是保护工农的军队”。
宣传D的政策和主张。如“推翻国民D统治,建立苏维埃政府”“工农专政”“实行土地革命、打倒土豪劣绅”“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保护小商人自由营业”等。
宣传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如“贫苦工农一致团结起来”“欢迎水口劳苦工农自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部县工农赶快组织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都县妇女赶快起来杀土豪分田地”“没收土豪家里谷米油盐给贫苦工农”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羽县发现的红军标语口号有1万余条•现今仍保贸完整、清晰的151处、300余条,漫画、组画8幅,对联3幅,留言2篇,红军识字班成绩公布栏2个,分布在今12个乡、镇(场)的22个村•其数成之多、内容之丰富、部队番号之齐在全国首屈一指。2007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在该县兴建•■红军标语纪念馆”。揭露国民D及其政府、军队和土豪劣绅罪恶。如 “国民D十大罪恶: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背叛工农革命,屠杀工农群众;帮助资产阶级,禁止工人罢工;庇护土豪劣绅,加重利益剥削;克扣士兵军饷,以饱军阀私囊;抽取苛捐杂税,剥削工农小商;强行D化教育,束缚青年思想;取消民众团体,剥夺言论自由;滥发公债纸票,骗取民间现金;制造军阀混战,酿成全国大乱。”“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D”“豪绅地主是乡村的寄生虫”等。
分化、瓦解和争取敌军。如“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替军阀打工农”“欢迎国民D统治下的士兵拖枪来投红军参加土地革命”“优待白军俘虏兵”“穷人不穷人,士兵不打士兵”等。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如“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反对日本出兵东三省”“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加入红军拥护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日宣战”等。
宣传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如“维护妇女的合法权利,男女一律平等”“反对包办婚姻、实行婚姻自由”等。
凡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所有部队都在都县书写过标 语,已发现留存的部队番号有66个。署名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三十四团及“中国工农红军10”(第十师简称)、“红四”(红四军简称)等带“红”和“红军”字样的标语,书写时间在1928年5月间,是中国最早的红军标诰。署名“中国共产D红军第四军军部特务连D支部”的标语,写于1928年5月间,是我军以连队D支部名称对外宣传之首。
1931年3月20日,毛泽东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名义,亲自起草和签发了总政治部第四号通令,《二次战争的意义,日前敌我形势和争取二次战争胜利的工作》,内有《对白军宣传鼓动口号》共12条、160字。在水口整体书写的有两处,部分书写的多处,均为红五军一师教导队书写。
县城(今霞阳镇南街)有署名“红军河西总指挥部士兵委员会”和“中国红军河西组”的标语,这些标语写于1931年3至6月。此间,为粉碎国民D军队对赣西南苏区的“围剿”,湘赣革命根据地成立河西总前委和总指挥部。滕代远为总前委书记,李明瑞为总指挥长,统一指挥湘东独立师、红七军和红二十军等部队的作战行动,参加河西地区第二次反“围剿”战斗。
地处县城中心的江家试馆,占地面积不到200平方米,但红军独立一师在室内室外写满了标语及漫画。
标语宣传是没有硝烟的战斗。在都县有几处红军和白 军“标语之战”的缩影。十都镇小江村一条长达30余米的祠堂外墙,下部有红军配合反“围剿”书写的标语:“杀尽国民匪D”“白军士兵你们在山东辛苦了,为什么又来打工农”,上部有署名“国军十五师八十五团宣”的标语:“民众要将畏匪的心理变作铲匪的勇气”。国民D十五师曾多次参加对湘赣苏区的“围剿”,所书标语是针对红军标语的。在县城南街一居民内房存留两幅标语,一为“欢迎白军兄弟拖枪来投红军赏光洋陆拾元”,紧挨这条标语写有“活捉李匪明瑞者赏光洋堂拾万元”,犹如两军对垒,刀光剑影。标语口号作为我D我军对外宣传的一种主要方式,有效地鼓舞了士气和群众斗志。
苏区的这些文化宣传活动对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武 装群众,分化、打击反动势力,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发 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兴办教育
鄱县地处边远山区,交通闭塞,很多地方从未办过学 校,文盲占人口总数90%以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共鄱县县委和苏维埃政府把发展苏区教育事业当作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930年4月,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石洲区青平石创办了第一所列宁小学,有教员2人,学生16Ao随后又在坂溪、石洲、黄挪潭、十都四个区兴办泥湖、太源、上洞、黄草、坪湖、倒坑、十都等20多所工农小学和红色小学。人民群众都称之为列宁小学。校舍因陋就简,利用祠堂、庙宇、没收过来的地主堂屋做教室。列宁小学的教师来自两方面,一是由各级苏维埃政府文化部从当地聘请有一定文化而且思想进步的私塾先生;二是举办师范讲习所,培养一批有文化的青年当教师。1931年12月,部县苏区师范讲习所在石洲板坑楼创办,负责人谭文焕,学生主要学习文化知识、教学业务以及军事知识和肘事。教师除聘请外,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领导也到学校讲课。通过3个月的学习,共为区、乡列宁小学培训了30多名教师。这些教师不仅教学认真负责,而且积极参加苏区对敌斗争。青平石列宁小学教师谢中炎在粉碎敌人的“围剿”斗争中,为掩护
学生撤离而光荣牺牲。1932年8月1日,湘赣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各县应开办一至几所列宁初级小学的决议后,都县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当即在石洲中皇殿开办了一所全县性的初级小学,有学生40余人,全是由各区选送来的7至12岁的儿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阶级异己分子的子弟不能入学。学生的学杂费、书籍费,工农子弟一律免收,但伙食费自理。凡红军家属、死难烈士的子弟全由苏维埃政府解决。
列宁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自然、体育、手 工图画、歌唱,还有政治、劳动、社会活动等,各科教材 都由苏维埃政府文化部组织人员编写,内容除基础知识夕卜, 都具有较强的政治思想性,如国语课如下。
人,穷人,富人。
穷人多,富人少。
穷人受苦,富人安闲。
穷人翻身,打倒富人。
牛耕田,马吃谷。
工农劳动,土豪享福。
世界不平,才有革命。
穷人革命,死也光荣。
双手举起红灯笼,人人称我小英雄。
灯笼上六个字:“当红军最光荣”。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都欢迎。
当兵就要当红军,帮助工农打敌人。
革命红旗鲜鲜红,镰刀斧头在其中。
你爱它,我爱它,大家对他三鞠躬。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把课堂教学与革命斗争、生产活 动结合起来,一是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帮助红 军家属担水、砍柴、插秧、中耕、收割;二是组织学生站 岗放哨,三是开展文化宣传活动。
学生通过在列宁小学学习,文化知识、政治觉悟都有 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结业后,参加了红军、赤卫队和区、 乡苏维埃政府工作。
在办好全日制列宁小学的同时,县、区、乡各级D政 组织还十分重视社会教育,在各列宁小学附设工农夜校, 组织未入全日制学校学习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参加学习,课 程只设国语、算术、政治三门。在各村、少先队、群团组 织、赤卫队内举办识字班,在交通要道、村口、墙壁上设 置识字牌,帮助群众识字,开展扫除文盲活动。
(3)创建红军医院
由于战斗频繁,生活极为艰苦,红军战士中受伤、生 病时有发生。为使伤病员能得到较好治疗,保证部队战斗 力,中共都县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红军医院 的建设。1928年6月,县委在大院建立部县红军医院。井冈山失守后,医院被迫停办。1929年2月,中共鄱县临时县委建立后不久,在大院西坑重建部县红军医院,院长廖德佑,医师李坤光,并抽调5名青年妇女担任护理人员,她们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办医院,首先必须解决医疗器械和药品。医疗药械除 打仗缴获一些或从白区秘密采购部分外,只能因陋就简、 土法上马。手术台用几块铺板或门板架就成。钳子、锻子 多数请铁匠打制,或用竹片做成,注射用的针头经过消毒 或磨磨再用。药品的来源,一是采用“吊羊”的办法,抓住土豪劣绅做人质,然后采用交药放人;二是通过地下交通站或赤白交易所到白区购买;三是依靠打胜仗从敌人手里缴获。除上述办法外,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医务人员上山采集中草药,然后用土法加工配制出各种膏药、丸子、粉末。如给伤员开刀,取出身上的弹头、弹片,缺少麻醉药,医务人员就用采集到的生乌头、野魔芋、七叶一枝花、红叶细辛、生半夏、地鳖虫加工炮制成药酒,手术前让伤员适虽服下,起到麻醉神经,减轻手术痛苦的作用。通过这种办法,都县红军医院在两年多时间里,对130多位受伤战士进行了医治,使他们恢复健康,重返前线。
在苏区医疗技术人员十分缺少的情况下,县委、苏维 埃政府就地取材,聘请本地中草药郎中刘福成等担任医生,并通过举办短期训练班,学习一些西药常识,培训护士、护理人员。
1931年下半年,鄱县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地方武装力量不断扩大,敌人对苏区的“围剿”也日益频繁。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都县红军医院规模随即扩大。8月,县红军医院在印子馈、石板头、荆竹窝、小视坑办起了四个分院。医务人员由7人增至到19人,床位也由20多个增加到10。余个。医院院长吴鹏飞,副院长廖德佑、邹家旺。为加强D对医院的领导,红军医院成立了D支部,黄雄任书记。后来,周礼因病住进红军医院,曾担任红军医院政治委员。
1933年,敌人大规模“围剿”苏区,红军医院先后迁至桃源洞、焦石、青石冈、上洞、石禾坪等地。10月,都遂两县红军医院合并成都遂红军医院,院址设在部县石禾坪老厂里,下设两个分院,一分院设在石板头,专收重伤员,二分院设在田心,专收轻伤员。住院伤病员最多时达到200多人,由于医药紧缺,很多伤病员久治不愈。1934年8月,湘赣红军突围西征,部遂红军医院遭敌包围,除部分医务人员和轻伤员突围外,留下的重伤员和医务人员全被敌人杀害。
下一篇:五、都县苏区被敌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