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郑律成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八路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被誉为“军歌之父”。
革命人生与音乐人生
很多曾跟他在一起工作的人都说:“如果说群众的歌声像 烈火,那么郑律成就是一颗火种。他走到哪里,哪里就爆发出烈火般的歌声。”
郑律成1914年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一个贫苦家庭,原名郑富恩,后因酷爱音乐,改名律成。他的父亲是个爱国者,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1933年春,郑律成和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学校”。毕业后, 他一边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
郑律成还在少年时期,就酷爱朝鲜民间歌谣。他的舅舅和姐姐看到他有音乐天赋,都希望他日后成为一名音乐家,他也很有抱负。来到中国后,为了表示他献身音乐事业,用音乐来表达抗日爱国的心声,他给自己改名为郑律成,“律”就是旋律之“律”,“成”就是成功之“成”。成年以后的改名,使 他的命运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他的一生,就是音乐的一生。
1937年8月,在南京参加进步组织“五月文艺社”的郑律成,认识了冼星海和丰子恺。冼星海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自己创作的《救国军歌》和《民族交响乐》,郑律成也跟着唱起来:
枪口对外,齐步前进!
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
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
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
冼星海听后非常满意,想和郑律成长期合作,由他来演唱电影歌曲。1937年9月,郑律成来上海寻找冼星海,不料冼星海已离开上海去做抗日宣传工作。郑律成住到妇女运动领导人杜君慧家中,她向郑律成介绍了中国共产D和红军长征已经到达陕北的情况。于是,年轻的郑律成准备到延安去寻找中国共产D,寻找真理。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为他赞助了 30元路费,中共地下宣侠父为他给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写了介绍信。就这样,年轻的郑律成在家人、朋友和同志的帮助下,背着小提琴和曼陀铃, 背着精装本的《世界名曲集》,长途跋涉来到延安,翻开了生命中崭新的一页。1937年10月,郑律成到达延安,进入陕北公学。1938年毕业后,进入刚刚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学
1938年起,郑律成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 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1938年郑律成创作《延安颂》一举成名,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D。同期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在解放战争时期,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歌词略有改动。1942年5月,郑律成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聆听了毛泽东的教导。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1944 年1月回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律成返回朝鲜工作,历任朝鲜劳动D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在此期间,他谱写了歌颂朝鲜人民斗争和中朝友谊的《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中朝友谊》等许多作品。1950年回到中国,随即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歌舞团从事音乐工作。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到处寻找新的创作原料,为工农兵创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到1976年12月7日病逝的时候,他为人们留下了 3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包括《延安颂》 《在太行山上》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两个国家的军歌出自一人之手,这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
《延安颂》一举成名
《延安颂》(莫耶词)是一首带有朝鲜民歌音调的抒情颂歌, 作于1938年春天,可以说开创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颂歌”体裁的先河。这首歌曲旋律深情优美,在抗日战争年代,它不仅激发了延安军民对延安的情感,更拨动了无数热血青年的心弦,唤起了他们对延安的向往,鼓舞着他们奔赴各个抗日战场。
《延安颂》是郑律成在到达延安后的第二年创作的,那时郑律成正是鲁艺的学员。他曾这样回忆创作这支歌曲时的心境:“当时,延安还很荒凉,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大家住窑洞,吃小米饭,生活很艰苦。但是,延安是革命圣地,是当时中国人民的灯塔和希望,人们怀着对革命的向往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又从这里把革命的火种带到四面八方。因此,延安充满了朝气,到处都洋溢着热情和明朗的歌声。” “我那时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人,深深地爱上这个朝气蓬勃、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延安。我日夜琢磨着,想写一支这样的歌,它应当是优美的、战斗的、激昂的,以它来歌颂延安。因为歌颂延安就是歌颂革命,虽然我当时没有专门学过作曲,但革命的激情促使我拿起笔,写了《延安颂》的音乐主题,并准备请莫耶写歌词。”
一天,延安城里开会,开完会已经是下午五点多。正值黄昏之际,郑律成对莫耶说:你给我写个歌词吧。这话,他已经说了好几次了,但莫耶总想不出写什么好。但是此时,莫耶正好激情满怀,远眺着庄严雄伟的宝塔山,听着延河水正在欢快地流淌,这美丽动人的景色,使莫耶心情激荡,她马上抽出笔,将自己的心情灵感宣泄在纸上,歌词写好,并加上题目《歌唱延安》交给郑律成。拿到歌词的郑律成兴奋异常,表示一定要为歌词谱出最好的旋律。几天后,在有毛泽东等重要领导人参加的一个晚会上,郑律成亲自弹琴,和女歌唱家唐荣枚成功演唱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令人振奋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演唱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也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就这样,一首歌颂革命圣地延安的时代颂歌诞生了。
不久,中宣部要去了这首曲子,经征求作者意见改名为 《延安颂》。从此,《延安颂》就在延安广泛流传开来。《延安颂》 的曲调气势恢宏,委婉流惕,它将抒情性与战斗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由于采用了首尾与中间乐段对比的不同风格,也可以看作是带省略再现的复三部曲式。歌曲的开头曲调优美抒情,在妩媚中蕴含着豪迈的激情;中段转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节奏,同前后抒情性的段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两者又同具雄健豪迈的气势,使得全曲浑然一体。
《延安颂》表达了千百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真挚感情。歌曲一开唱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从延安飞到前方,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直至海外。当时,许多革命者正是唱着这支歌,寄托着对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思念;许多国统区的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披荆斩棘,冲破艰险,奔向延安,投入革命洪流。在延安,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延 安颂》的歌声。人们知道郑律成的名字,都是从听他的《延安颂》开始的。1993年,《延安颂》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永载中国音乐史册。
郑律成的女儿曾多次饱含深情地讲述道:“我父辈那一代人想的是什么?当年延安女大的乌兰阿姨在生命弥留之际,还意味深长地嘱托自己的孩子们:’我走的时候不要放哀乐,我要听《延安颂》。’后来,乌兰阿姨的儿子找到我,要播放《延安颂》的音乐。当时因没有音像资料,是在家里由我弹奏爸爸留下的钢琴为他录制的卡带。
《八路军进行曲》再攀高峰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这首进行曲,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带着对伟大祖国和人民军队深沉的爱,以狂飙一般的勇气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响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激荡在新中国建设的征途 上,引导人民向前、向前、向前……
郑律成是一个非常勤奋的音乐家,终日不停地忙于创作。 1939年夏,郑律成听说了从晋西游击区来到延安的诗人光未然与著名音乐家冼海星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消息,受其鼓舞,他向公木提出创作大合唱的提议,公木欣然同意。公木曾在山西晋绥军区亲身参加过抗战,亲眼目睹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全歼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的平型关大捷。根据郑律成的倡议,提出命意,点出题目,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公木写出了七首歌词,加上原有的《子夜岗兵颂》共八首。郑律成对每首歌词的写法都提出了具体要求:“《骑兵歌》要写出马蹄嘚嘚前进的脚步声,《炮兵歌》要写出轰隆隆震天响的气势,《进行曲》要长短相间,寓整于散,要韵律和谐,节奏响亮,中间还要并排安插上三个四字短句。”郑律成在谱曲时,考虑到部队的特点,将《八路军大合唱》全部以男声来表现,或齐唱, 或合唱,或独唱,或轮唱,使整个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当时延安的条件相当艰苦,窑洞里没有可用的乐器,郑律成就在窑洞里自己打着拍子唱,有时绕着窑洞里的一张白木楂桌子走来走去找感觉,时而把脸盆作为敲击的 乐器,调整曲调,时而和公木在一起时放声歌唱,征求意见。 他几乎把身边的每件物品都当成了乐器,就这样,经过艰辛的谱曲工作,9月初,《八路军大合唱》基本创作完成,立即在抗大学员中流传开来。
他俩把诗变成了歌,让文字长出了翅膀。公木后来说: “回想起来,那时我们二人胆子也真够大的,既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一写就是军歌、进行曲。这样的环境,我想只有在那个年代才有,在任何时候可能都是不行的。”这部大合唱包括 《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炮兵歌》《子夜岗兵颂》《冲锋歌》《快乐的八路军》等。这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由鲁艺音乐系油印成册,还在中央大礼堂组织过一次晚会,由郑律成亲自指挥,进行专场演奏。以后不只抗大学员唱,各机关、 部队、学校也都传唱起来。
1941年8月,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抗战四周年纪念专刊号”上,刊登了一则“五四中国青年节奖金委员会启示”, 公布了由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捐助奖金的授奖决定,其中列于“音乐类甲等奖”首位的,便是由郑律成创作的《八路军大合唱》。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原名 《八路军进行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且影响最大的一首。其中,《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经军委批准正式刊登在《八路军》杂志上。
这首歌曲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歌曲采用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开头是冲锋号似的引子,表现了人民军队奋勇向前的大无畏精神。第一、二部分音调坚实、节拍规整,主导节奏型和切分节奏反复出现,使曲调具有坚韧的性格、胜利者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信心,象征着人民子弟兵刚毅沉着地行进在祖国大地上。当乐段变化反复时,出现了连续上行的自由模进,把歌曲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听,风在呼啸军号响”,是 戎马倥偬中的抒情,使歌曲具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色彩。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引子的节奏和音调,出现排山倒海般的豪壮曲调,在奔腾向前的气势中结束全曲。
《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曲调气势磅稀,坚毅豪迈,热情奔放,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 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是全军和全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一首不朽名作。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在隆重的开国大典上,这支名曲回响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以后它又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郑律成在写《延安颂》和《延水谣》时只有24岁。他写出《八路军大合唱》时才25岁。他说,是延安那个抗日的环境促使他那么写的。他曾对作曲家时乐漾说:“如果我们不全心全意地投入抗战,不写部队,不用音乐来反映民族解放战争这一伟大时代,就会使我们的音乐史留下一大空白。”这部作品使郑律成登上了第二个创作高峰,他的音乐创作进入了旺盛时期。在此期间,郑律成还创作了《北方行》《伐木歌》《准备反攻》等多首歌曲,着重表现了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军民抓紧生产、加强抗战、准备反攻、努力支前的战斗生活情景。
他的夫人,“职业的外交家” 丁雪松谈起他时说,郑律成首先是革命者,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在抗日战争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都是坚定的革命者,其次才是音乐家。 1939年夏,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加上D内存在着极“左” 的思潮,郑律成作为朝鲜人的身份在政治上受到了质疑,被找去谈话,接受审查。但这样的打击,并没有让郑律成停止创作,《八路军大合唱》就在这年冬天创作并演出成功。此后, 直到1941年秋,郑律成的质疑才被解除。就在这样的情况下, 郑律成仍然满怀革命者的忠贞,谱写了充满战斗激情的名曲。 他的心里充满着对D的无比忠贞和无限信任,不将个人和家庭的荣辱放在心上,用他那飞扬的情感、激昂的情怀、豪迈的情绪,尽情地挥写着,让强健的音符在谱线上跳荡,激荡着战士的胸襟。
郑律成人生的62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很多政治运动,能够用于专心创作的时间并不是太多。从他1936年的音乐处女作问世算起,到他1976年去世,整40年,一共创作了360余部作品,平均每年创作9部,其中还有歌剧、大合唱等。
上一篇:《黄河大合唱》
下一篇:人民音乐家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