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
1935年,中国共产D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批爱国音乐家积极参加到为民族存亡而斗争的行列中来,抗日救亡歌咏会活动在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开展起来。1936年6月, 爱国诗人光未然在上海参加冼星海领导的上海抗日救亡歌咏大会时,与冼星海结识。抗战爆发后,光未然和冼星海参加了 救亡演剧队,又一起在武汉政治部三厅工作。两人同住一屋, 一有创作任务下达,两人便连夜创作,第二天便能拿出新歌, 让歌咏队试唱。这一时期,他们合作了《赞美新中国》《纪念五一节》等十余首歌曲。
1939年1月,冼星海得知光未然在晋西游击区不慎坠马受伤住院的消息,立即前往医院看望。战友重逢,分外亲切, 光未然兴奋地跟冼星海谈起自己两渡黄河以及在黄河边上行军的感受,并说自己打算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首长诗。老搭档一拍即合,冼星海也激动地说:“太好了!我也早就希望写一部以黄河为题材的大型音乐作品了,请你把长诗写成合唱歌词,我要用富于民族色彩的、新的技巧来谱写,写成一部表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 ”
光未然欣然应允。于是,光未然忍着伤痛,躺在病床上, 由他一句句口授,演剧三队的队员们帮忙记录,最终用五天时间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词。当天晚上,光未然就请来了冼星海,在窑洞内开了个小小朗诵会。在听完光未然满腔激情地朗诵400多行的歌词后,冼星海非常兴奋,当即将歌词抓在手中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把曲子赶出来。”
当时正值春分时节,冼星海刚刚写完《生产大合唱》,而且全延安正处于开展生产自救的高潮时期,他每天都要随着鲁艺师生上山开荒,手上都打了水泡,还生了重病。可是只要有一点点时间,他就窝在鲁艺的一座简陋的土窑洞里,在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夜以继日地赶写,一旦开始,就不愿停下来休息。偶尔累得不行了,就斜靠在床上闭上眼睛沉吟思索一会儿,马上又回到书桌前奋笔疾书。
冼星海是广东人,爱吃糖,尤其是创作时。一天,光未然找到冼星海,并从挎包里掏出了一条香烟和一大包白糖,说是谱曲累了可以含一口提提神。冼星海明白,当时延安的条件非常艰苦,这些东西可都是奢侈品呢!他创作时,便抓一把糖放在嘴里,乐思顷刻如泉涌,因此还有了 “两斤白糖谱出《黄河大合唱》的说法”,糖水变成了黄河奔流的美妙乐句。
无比强烈的创作灵感、无穷无尽的美妙乐思,常常使冼星海处于一种激情难抑的兴奋状态之中。黄河的怒涛在冼星海的心中翻滚,他运用苦学得来的作曲技巧,把自己多年来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民族灾难的忧愤,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 全部倾注在《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中,一首首一曲曲雄伟壮丽的乐章犹如奔腾的黄河,呼啸而出,一泻千里!
1939年3月26日至31日,经过六个日夜的奋战,冼星海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不朽的杰作终于诞生。那一年,冼星海34岁,光未然26岁。
演剧三队拿到曲谱后,立即展开了紧张的排练。然而, 在当时的延安,要排练这部气势宏伟磅礴的大型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上哪儿去找伴奏的西洋乐器呢?大家集思广益,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等20来件民族乐器。 没有谱架,就用木板代替;没有低音乐器,就想出了一个省钱省料、奇特有效的办法:用一个汽油桶安上一把木把子、两只轴子,将弹棉花的弓子绑上两根牛筋做弦,就能发出浑厚有力的声音;在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把吃饭用的勺子摇晃,就能打出流水样的声音。
在冼星海的指导下,演剧三队的队员们以乐观主义精神,千方百计排除一切困难,一次又一次地认真排练。这一幕被来延安观光的美国女作家霍芙曼看见了,她十分惊诧,更对他们充满了敬佩。她竖起大拇指对冼星海说:“了不起,中华民族真了不起,我觉得这是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这个巨大的、不 可抵御的中国民族,正像一头猛狮发出怒吼。这吼声预告着一个新的中国将诞生,我一定要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当即,她便端起相机拍下了排练的场面,并对两件“特殊的乐器装有勺子的大搪瓷缸子和汽油桶做的低音胡琴来了个大特写。
1939年4月13日,演剧三队演出、鄂析零指挥的《黄河大合唱》首次在陕北公学礼堂公演,首场演出即获得巨大成功,得到各方面的好评。
5月11日,鲁迅艺术学院周年纪念音乐会上,再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那天,以鲁艺师生为主的500多名合唱队员,站满了整个舞台。舞台狭小,演员众多,合唱队员们向舞台两边拉开,演员和观众连成了一片,场面十分壮观。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志也来观看了演出。冼星海身穿灰布上装,腰束皮带,脚穿自己编的布草鞋,手握指挥棒,精神饱满地走上台。《黄河大合唱》在朗诵声中开始,当《怒吼吧,黄河》的尾音落下的一刹那,掌声、叫好声和抗日的口号声,如雷鸣般从大礼堂后面涌向前台,观众沸腾了,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歌声感染和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舞台上的演出结束后,冼星海转身面向群众,再次挥舞指挥棒,带领全体听众和演员一起高唱《保卫黄河》。台上台下,歌声连成一片,响彻礼堂。
歌声一停,毛泽东和几位领导同志从座位上站起来,热烈鼓掌。毛泽东感动得连声说:“好!好!好! ”
这是多么巨大的鼓舞啊!冼星海激动得热泪直流。当夜, 他久久不能入眠,起身在日记中记下了这终身难忘的一幕: “今晚《黄河大合唱》演出了,这是中国盛况空前的音乐会。 我永远不能忘记今晚的演出。”
后来,毛泽东还特意单独接见冼星海,热情赞扬《黄河大合唱》写得好。毛泽东送给冼星海一支派克笔和一瓶派克墨水,勉励他说:“希望你能够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冼星海激动地表示:“我绝不辜负主席的希望,我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整个身心都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 要不停地写,写,一直写到呼吸停止!”
1939年5月,冼星海被任命为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随后,冼星海向D组织递交了入D申请书。6月14日, 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D,由一名爱国知识分子转变为一 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当晚,冼星海兴奋得难以入眠,他激动地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天是我入D的第一天,这是我生命中最光荣的一天。我现在还有许多不足,我要在D的领导下,改变我的思想和人生观,去为无产阶级音乐事业奋斗! ”
1939年7月,周恩来从前方回到延安,在鲁艺举行的欢迎文艺晚会上,冼星海再次亲自指挥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周恩来听完后,走上舞台,紧紧握住冼星海的手说:“星海同志,祝贺你的成功。一这是一部真正的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合唱。”并高兴地在总谱上挥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 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考察音乐。在苏联时,他将 《黄河大合唱》重新整理加工,将简谱改成五线谱,又用欧洲配器法,把《黄河大合唱》改写成交响乐队伴奏,并补写了序曲,最终成为九个乐章,即: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个愿望:“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他也曾说过,“在这大时代里,我们要把自己的所能贡献给民族,一切贡献给D,不要时常挂怀着自己的幸福,因为我们的幸福是以解放民族、解放人类为目的的”。《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灵感,正是源于他坚定的理想信念。《黄河大合唱》以伟大的中华民族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关头,激发了中华民族广大民众的觉醒,唤起民众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定了人民的抗敌意志和决心。它既有中华民族宏伟的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 成为鼓舞群众奋起抗战的战斗号角,是我国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上一篇:奔赴延安
下一篇:八路军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