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苏维埃政权要得以长期发展,除了靠苏区军民节省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去创造。为此,D和苏维埃政府领导苏区军民,因陋就简,以不懈的努力,创造性发展了苏区的各项事业,从而保障了苏区军民的日常供应,保卫了苏维埃革命胜利果实。
医疗卫生事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得以发展。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广大农村群众长期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縛,养成了许多顽固守旧、迷信邋遢的生活习惯,再加上苏区多在山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雨季多、湿度大,为各种病菌的生存提供了温床,使得苏区成为各种疫病的多发地带,而且频繁的战斗,导致一批批的伤员需要医治,特别是由于国民D对医药物资的严密封锁,药品奇缺,医护人员奇缺,苏区的医药卫生事业面临异常严峻的考验。
苏区的医疗设备极其匮乏,医护人员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自己制作医疗器械。装药的瓶子用竹筒子代替,镊子、探针等都用铜打或用打土豪缴获的银子打,甚至有用竹片子、竹竿子做的。提药的木盘子也是自己做的,也有缴获敌人的。外科用的锯子是用锯木头的锯条加上竹弓做的。病床是用庙里的门板铺的等。绷带、贴布是洗了又洗、补了又补。绷带越用越短,就用针线缝接起来,直到实在不能用才丢掉。用过的绷带、 贴布放在“亚西亚洋”的油筒里面,放些石灰去煮。煮了后用榨了油的茶壳去洗。为了节省医用棉,就把用过的棉花拣起来,洗干净,用漂白粉漂, 蒸汽消毒后再用。此外,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西药在苏区极其匮乏。西药不足时,医护人员就经常用自己制造的中药丸代替,如五岭丸、几沙苏丸、黄连丁、硫规丸、赤痢丸,等等。
正如此,在中国共产D的领导下,广大医护人员在条件极端困难、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在短短的几年内,开办红军医院、创建医务学校、 培育医务人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基本满足了军队和群众的需要,为苏区的发展壮大和革命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
苏区人民还因陋就简制造货币。当时苏区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三无原料的情况下,要保证苏区货币的发行,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以银元的制造为例,造币厂的工作人员利用土办法,筹办了造币厂的简单设备。没有技术人员就请来银、铜、锡匠人作技术力量,没有原料就用打土豪没收来的银、铜、锡等首饰器皿做材料。没有冲床,就用一个200斤的麻石,两边用木柱固定,上方装个木架,用麻绳吊着四方形麻石拉起来压成花边。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造币厂工作人员用勤劳和智慧,打造岀无数的银元。苏区军民许多急需的物资,就是靠这些新造岀来的银元,从白区源源不断地买回来。
苏区军民自力更生地发展起军工业。由于国民D的经济封锁,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无法输入苏区。中央苏区成立之初,便发动各地自力更生,成立一些小型的兵工厂、修械处,组织手工艺人用打铁炉和铁锤等工具修理枪支。这些兵工厂中规模最大的是中央军委兵工厂, 由中央军委修械厂、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修械处和红三军团修械所合并而成。中央军委兵工厂的规模较大、工作人员也较多,但设备还是很原始, 工厂只有锉刀、老虎钳、打铁炉等简单工具;此外,工人的技术水平也较低,大都是铁匠等手工艺人,有的连旧枪支的零件都没看过。然而,在D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兵工厂工人以惊人毅力和过人的智慧,克服了人力、技术、原料、设备等各方面困难。没有机械动力,就用手摇为动力。 攻克漳州后,兵工厂开始有了机械动力。但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汽油缺乏,发电机又不能用,兵工厂的工人就改用油槽车的水力为动力。为解决制造岀的零件硬度不够的问题,兵工厂工人四处拜师访友。终于在一位卖锉刀师傅的指导下,知道要提高零件硬度,关键在于掌握焠火的火候, 还要用化学药水进行处理。由于手工制的弹头不光滑且大小不一,使得弹头会损坏步枪的来福线。经过反复试验,工人们不用铜铸弹头而改用铜币冲成弹头,里面再灌上铅锡,这样制成的子弹,质量大大提高。据统计,中央军委兵工厂一共配制了四万多支步枪、四十多万发子弹,修理了两千多挺机枪、百多门迫击炮,造了六万多枚手雷、五千多个地雷。这些武器弹药,装备了红军,打击了敌人。
苏区的教育事业,也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发展起来的。没有教室,就利用各个村庄的祠堂作为教室,红军大学的学员们还自己动手盖起教室和礼堂;没有课桌,就搬来门板、垫上几块砖头当作课桌,甚至干脆席地而坐,用膝盖当作课桌;没有课本,几个人共用一本,或者用手抄课本;没有纸笔,就装点沙子,用木棍在沙盘上写字、算数。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苏区的教育事业却得到蓬勃的发展。列宁小学遍布苏区各村庄。此外,还开办了红军学校、苏维埃大学、戏剧学校、中央农业学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等多个学校。毛泽东在“二苏大会”报告中,谈起苏区教育,自豪地说道:“谁要跑到我们苏区看一看,那就立刻看见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
就这样,苏区的各项事业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停滞不前,在D和苏维埃的领导下,各项事业因陋就简地发展起来,保障了革命战争和群众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