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一般而言,战争的胜负及时间的久暂,主要取决于物质力量的对比。然而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20世纪30年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一场殊死搏斗。从物质方面来看,双方的基本特点是,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
比如经济实力方面,至1937年,日本的现代工业已经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80%,工业总产值达到了 60亿美元,各种重、轻工业产品均可以自己生产制造,农业也开始机械化。而中国的现代工业(包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仅只有1°%,工业总产值仅为13. 6亿美元,农业几乎全部靠人力和畜力。在军事工业方面,日本1937年军事工业投资达到了 22. 3亿日元,占当年工业投资总 额的61.7%,重炮、坦克、飞机、军舰等都能大规模自己生产,而中国在1937年除了能生产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外,其他大型武器基本都不能制造或只能少量制造。在军队方面,1937年上半年,日本陆军常规师有17个,独混旅、骑兵旅和守备队有10余个,合计40余万人; 中国陆军有步兵和骑兵师192个,独立旅65个,独立团79个,兵力合 计达到了 202.9万人。但日本经过训练的预备役有73. 8万人,后备役 87.9万人,第一、第二补充兵248万人,而中国仅有预备役50万人。 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也比中国强,其一个常规师与中国的一个整编师相比,步骑枪比中国多1.5倍,轻重机枪多1. 1倍,野榴山炮多3・I倍。 日本有海军舰队四个,大型舰艇200艘,共77.1万吨,而中国仅有舰艇66艘,共5.9万吨。日本陆海军有航空兵中队91个,飞机2625架, 而中国只有空军中队31个,飞机600架(其中作战飞机仅305架)。 这些物质方面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抗日战争的艰辛和持久。
正是这种敌我强弱悬殊的背景下,使得精神的重要性对于弱者一方来说更显突出。一方面,高扬精神的旗帜使得我们不至于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软弱无力,看不到希望,流于悲观主义。另一方面,高昂的精神意志能够使我们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可以弥补物质方面的不足。事实上,物质方面的匮乏不但没有磨灭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反而成为砥砺其精神的磨刀石,激起全民族空前的抗战热情和顽强斗志。可以说,抗战精神是赢得抗战胜利的关键性因素:“战争力虽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中华儿女只有广泛动员起来,不分民族、阶级、阶层、地域等等,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出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高举抗战旗帜,凝聚抗战意志,积极投身抗战事业,将抗战的精神力量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悲观失望,无所作为,只有被灭亡的命运,不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