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
为了反对反共分裂、坚持团结抗战,毛泽东1939年6月在《反对投降活动》一文中指出:“半年以来,由于日本诱降政策的加紧执行, 国际投降主义者的积极活动,主要地还是在中国抗日阵线中一部分人的更加动摇,所谓和战问题竟闹得甚嚣尘上,投降的可能就成了当前政治形势中的主要危险;而反共,即分裂国共合作,分裂抗日团结,就成了那班投降派准备投降的首要步骤。在这种情形下,全国一切爱国D派,一切爱国同胞,必须睁大眼睛注视那班投降派的活动,必须认识当前形势中投降是主要危险、反共即准备投降这一个主要的特点,而用一切努力去反对投降和分裂。”因而,“目前形势的特点在于:国民D投降的可能已经成为最大的危险,而其反共活动则是准备投降的步骤。”这样一来,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要求“我们共产D人是一定要战斗下去,团结下去的。”“全国一切爱国D派,一切爱国同胞,也是一定要战下去,团结下去的。”“反对投降和分裂——这就是全国一切爱国D派、一切爱国同胞的当前紧急任务。”“任何不利于抗战的内部摩擦, 都必须用严正的态度加以制止。”
然而,1939年至1943年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D顽固派制造事端,屡屡发动分裂挑衅行为,实施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 以“作为准备将来投降的步骤”。他们先后掀起三次反对共产D的分裂摩擦:第一次发生于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国民D军队侵犯陕甘宁边区,并在山西、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进攻共产D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对此,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地还击,打退了国民D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摩擦。第二次发生于1940年10月至1941年3月,国民D顽固派在华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特别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第三次发生于1943年3月至10月,这次反共摩擦还没完全发动起来,就被正确的斗争策略所制止了。
在打退国民D顽固派第二次反共摩擦后,如何防止过去曾经出现过的“左倾”错误倾向,防止把国民D蒋介石当敌人看待,这是维系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必须注意的。对此,毛泽东认为,在打退国民D顽固派第二次反共摩擦后,“在中国两大矛盾中间,中日民族间的矛盾依然是基本的,国内阶级间的矛盾依然处在从属的地位。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这一事实,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只要中日矛盾继续尖锐地存在,即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全部地叛变投降,也决不能造成一九二七年的形势,重演四一二政变和马日事变。上次反共高潮曾被一部分同志估计为马日事变,这次反共高潮又被估计为四一二事变和马日事变,但是客观事实却证明了这种估计是不正确的。这些同志的错误,在于忘记了民族矛盾是基本矛盾这一点。”他还指出:“极端复杂的中国政治, 要求我们的同志深刻地给以注意。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既然还在抗日,其对我D既然还在一打一拉,则我D的方针便是’即以其人之 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打对打,以拉对拉,这就是革命的两面政策。 只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天没有完全叛变,我们的这个政策总是不会改变的。” “但是斗争必须是有理、有利、有节的,三者缺一,就要吃亏。”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才能“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派,并使顽固派尔后不敢轻易向我们进攻,不敢轻易同敌人妥协,不敢轻易举行大内战。这样,就有争取时局走向好转的可能。”在时局变化的重要时刻,毛泽东高瞻远瞩,坚持抗日是第一位的,既斗争又团结,以斗争求团结,避免了国内战争的发生,从而使时局继续朝着有利于抗战的方向发展。同时,表现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D人在抗战时期高超的斗争水平和斗争艺术。
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作为敌人的主攻目标,抗击了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兵力,一定程度上掩护了共产D军队在敌后的作战,这种相互配合态势的构成,正是反对投降、以弱胜强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共产D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所以从全国抗战一开始,八路军就同国民D抗日部队并肩作战。国共两D两军既有战略协同,更有战役配合。中国共产D领导的人民军队形成了与日军血战到底的四大敌后战场。一是在华北, 当敌军长驱直入之际,八路军挺进山西前线,首战平型关,歼敌精锐1000余人,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士气。随后,八路军一 一五师向进攻忻口之日军两翼战场及后方展开强有力的游击战,一二九师以一部夜袭阳明堡机场,使敌后方补给线几乎断绝,攻势顿挫,极大地配合了友军作战。太原失陷后,友军南撤,以八路军为主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并迅速扩大到晋、察、冀、绥、鲁、豫等省,构建了广大的华北敌后战场。二是在华中,新四军乘敌攻占上海、南京西进时,挺进大江南北, 配合友军作战,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三是在华南,中国共产D领导的东江、珠江、琼崖等抗日游击队则乘敌军攻占广州和海南岛时,深入敌后,开辟了华南敌后战场。四是在东北,抗日联军也在卢沟桥事变前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形成东北敌后战场,牵制日本关东军,在战略上配合关内作战。从1937年9月平型关初战至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六万余人,不仅有力支援了国民D军队在正面战场作战,直接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 而且迫使日军不得不将原先投入进攻的大量兵力用于保守占领区,这对遏制日军战略进攻、加快战略相持阶段的提前到来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反对投降、抗战到底的旗帜下,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等中共抗日武装还向日军占领的主要交通线及城镇据点展开全面反攻,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大反攻的战略出发地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据1945年12月延安总部材料统计,1937年9月至1945年8月,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对日伪军作战共12. 5 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18. 6万余人,收复国土104. 8万平方千米,解放人口 1亿2千5百多万,并在战略上与正面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这种团结对敌、抗战到底的信念成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