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在惨烈无比的抗日战场上,有这样一些战士,他们在战斗到无法继续的时候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1)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挽臂投江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 “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四军、第五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满语意为“汹涌暑烈”)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五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京地宿营,拂晓渡河。
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熊本大佐作了报告。熊本连夜集结了 1000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敌人,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女战士们迅速卧倒,隐蔽在河边柳条丛中。日伪军没有发现她们,全部一个劲地向大部队逼近。由于敌众我寡,师长被迫带领战士们往后撤退: 疯狂的敌人则步步紧逼,眼看包围圈越来越小。在此危急时刻,冷云果断组织女战士集中所有长短武器,从背后向日伪军开火,吸引敌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日伪军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伪军的包围圈。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冷云将八名女战士分成三组,并有意拉开一小段距离,使敌人误以为这边还有抗联的主力,于是便放弃了对包围圈外的部队的追击,转而集中兵力向柳条丛包围。已冲出包围的大部队眼看妇女团的战士被包围,想要回头救出妇女团,只听到冷云带领大家呼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
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得更加猖狂。面对日军的进逼,她们依然利用有限的武器弹药,不断地向逼近的敌人射击。当子弹快要打光时,冷云庄重地环视了每一个人,然后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咱们是共产,抗日联军战士,宁死也不能做俘虏!现在咱们弹尽援绝了,只有蹬水过河。能过去,就和金参谋一道找到军部继续抗日,战斗到底;过不去,宁肯死在河里,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战死是我们的最大光荣!”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折断大刀,挽臂涉入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 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只有23岁,丈夫刚刚牺牲,两个月大的女儿刚刚寄养在老乡家。最小的王惠民才13 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 当即题写了 “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的挽词。1986 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2)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下悬崖
1941年8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七万余日伪军, 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空前规模的秋季大“扫荡”。易县周边的大小战斗持续不停。敌人来势汹汹,晋察冀边区一分区数千官兵和数万群众不得不藏身易县西南方向的狼牙山,躲避日军的疯狂“扫荡”。9月23日,一 部日伪军突然兵临狼牙山下,将一分区编制不全的一团以及易县、定 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D政机关、游击队和群众三四万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为解救困在狼牙山的军民,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制订暮 “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调集外围的三团和二十团全部兵力,从上下隘刹和岭西打出来,猛攻管头、娄山、松山和周庄一线的敌人,从而把九莲山和碾子台那一路敌人吸引过去。这样,日军包围圈上就有了一条宽十余华里的口子,被围在狼牙山上的人就有了突围的可能。23日黄昏,一分区三团和二十团同时出击,管头、松山一带日军伤亡惨重, 敌人果然中计,以为遭遇晋察冀根据地八路军主力,立即从九莲山、碾子台和雪踅岭等地赶往北娄山救援。一团团长邱蔚抓住有利时机,迅速组织突围。按照杨成武的部署,一团留一个连在狼牙山,由民兵配合掩护转移。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的任务交给了一团战斗力最强的七连。
24日,分区司令部、团机关和大部分群众突围转移。被掩护对备开始撤离,轮到七连上场了。按要求,他们要佯装成一团主力来吸引敌人主力,再利用夜幕掩护和熟悉地形的优势,伺机打击消灭敌人。
9月25日清晨,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发起攻击。七连战士早就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伪军丢下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日军指挥官误以为山上仍有八路军主力,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激战中,七连战士伤亡过半,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 生命垂危。为了让大部队及七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六班留下断后。六班的五名战士,即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为掩护连队和群众转移,一边打, 一边撤,故意把敌人引上与主力转移相反方向的狼牙山棋盘陀顶峰。棋盘陀峰顶三面悬崖,无障可凭,无路可退。五人同敌人激战数小时,子弹已经全部打光,能推动的石头也已用尽。班长马宝玉对战友说: “打,再没有弹药了;走,再没有退路了。革命战士怎么也不能当俘虏。我还留着这最后一颗手榴弹,大家抱在一起,敌人来了就同归于尽!”正在这时,日伪军蜂拥向山顶冲来,叫嚷着“捉活的,捉活 的!”马宝玉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掷向敌群。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马宝玉对大家说:“最后一个手榴弹没有了,我们坚决不当俘虏,只有跳 崖! ”英雄们毁掉枪支,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树枝挂住,被老乡救起。
马宝玉等五名战士誓死抗日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 “狼牙山五壮士”。聂荣臻司令员在晋察冀军区的一次会议上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行为作了这样高度的评价:“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 产D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我们要继续下去,发扬光大。”
(3) “六六战役”八百“冷娃”魂归黄河
在晋陕豫三省交界的晋南中条山,默默地记录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悲壮的抗战史。从1939年至1941年两年多的时间里,日军多次围攻被他们称为“盲肠”的中条山,抗战的正面战场上十分惨烈的中条山会战就发生在这里。“六六战役”是中条山会战期间最为惨烈悲壮的战事之一。
1939年6月6日,日寇对中条山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当时国民D三十一军团(由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为主扩编而成)九十六军主力一七七师杀出黄河滩,突围出来。“然而,离(一七七师)师部较远的新兵团和五三一团部分官兵却未来及突围,被敌人压到黄河岸边。这些新兵虽无战斗经验,格斗、拼杀技术较差,但爱国心切,抗日心坚,青年人热血沸腾,一身豪气。他们回首退路,绝崖百尺,俯视河水,汹涌澎湃,正面之敌犹如疯狼。他们虽知已临绝境,但无丝毫畏怯。此时,已勿须长官命令,人人奋身回扑,与敌人拼为一团。日军依仗人多势壮,拼刺技术好,于是兽性大发,几天的惨败恼怒要在这里发泄了。新兵团的青年壮士们多系西北人,政治素质较好,爱国热忱又高,虽处于绝境,但毫不怯懦,舍命拼杀。有的失落了枪支,不顾刀刺小腹,双手紧夺敌人枪支;有的已断了手臂,但仍啃住敌人不放,…… 血战进行了一小时左右,终因寡不抵众,被逼至绝崖。这时,一新兵站士大声高呼:“弟兄们!宁跳黄河死,不做亡国奴!”喊完奋身一跳, 被吞没在忿怒的黄河之中。其余千多名业已伤残无力拼搏的官兵,个个大骂着鬼子,也都纷纷随黄河而去.....像野兽一样残暴的日军,竟也被这壮烈的场面,惊得目瞪口呆。滔滔黄河水,被爱国士兵的鲜血染得发红,咆哮的声音也变为悲伤的低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