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
睹物思人。一个个抗战遗址曾见证着无数个刻骨铭心、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及其事迹。
(1)“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这首《歌八百壮士》在战火中孕育!
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宝山大场防线失守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八十八师奉命留下一个团,死守闸北,掩护全军撤退。师长孙元良在团以上军官会上,问谁愿意挑这副重担,第五二四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当即表示愿意留下。于是,决定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共400余人,对外仍用团番号,称800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由团副谢晋元、一营营长杨瑞符少校等率领,以四行仓库为固守据点,实施掩护任务。谢晋元受令死守四行仓库的任务后,对全体官兵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现在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这仓库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全体官兵表示:誓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四行仓库是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的储备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西藏路附近,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六层大楼,楼高墙厚,易守难攻。仓库的西面和北面是中国地界,已被日军占领,东面是公共租界,南面是苏州河,河的南岸也是公共租界。因此,四行仓库同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八百壮士”也成了孤军
10月27日中午,日军开始从西面的交通银行方向向四行仓时近,当即遭外围阵地守军顽强抗击。日军扔下数具尸体,抱头回窜。随后,日军纠集兵力再次扑向外围阵地,外围守军进行英勇抵抗后,退入仓库。日军占领外围阵地后,立即猛攻仓库大门。“八百壮士”凭借坚固工事,顽强抵抗。
与四行仓库相邻的,便是英租界。战斗中,英方曾派人劝说谢晋元部卸下武器,退入租界。对此,谢晋元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我们的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
10月28日,日军再以坦克掩护步兵进攻四行仓库。一队日军潜至仓库下企图引爆烈性炸药,危急时刻,敢死队员、二连二排四班副班长陈树生在自己身上捆满手榴弹,拉燃导火索,从楼上窗口跃入敌群,与 十余名日军同归于尽。为国尽忠,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战斗间隙,“八百壮士”在阴冷的仓库里共计写下298封遗书:给妻儿、给父母,字字血泪,句句含情。
“八百壮士”的壮举,让上海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慰问品、 慰问信被源源不断送入四行仓库。女童子军杨惠敏更是冒死顶着炮火将一面中国国旗送入谢晋元手中。当国旗在四行仓库上空重新升起的那一刻,“中华民族万岁!” “抗战必胜!”的呼喊响彻苏州河畔。
战至10月30日,守军接到了撤退命令,冲出重围,退入租界。原商定“八百壮士”通过沪西返回部队参加战斗,不料租界当局屈服于日军压力,将“八百壮士”解除武装,羁留在胶州路一块空地里, 四周以铁丝网围困,派万国商团的白俄兵看守,上海市民称为“孤军营”。身处逆境,但“八百壮士”誓死抗日的信念没有动摇。壮士们把孤军营生活当成另一种形式的战斗。在条件艰苦的孤军营,“八百壮士”在谢晋元的率领下,仍然过着严格的部队生活,早操、值勤、站岗,从不间断,并自力更生进行生产。他们进行严格训练,准备随时报效祖国。为激发爱国热情,他们还每天举行“精神升旗”典礼,表达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无限忠诚。1937年11月12日,国民D军队全部撤出上海,日军包围了租界,孤军营成为孤岛中的孤岛,也成了上海抗战的最后精神堡垒,为世人所景仰。1938年8月,时值上海八一三抗战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D在汉口出版的《群众》周刊上撰文:“谨向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致最敬礼!他们今天还被羁留在沪公共租界,而失去了参加保卫祖国的自由,但他们却一直未忘记保卫祖国的责任,此次纪念 '八一三'时他们还高悬国旗,但却遭受了公共租界当局及白俄无理的虐待,我们谨向羁留在沪坚持奋斗的八百壮士致诚挚慰问之意!”毛泽东在10月12日所做的《论新阶段》报告中,盛赞“八百壮士”是英勇抗战的“民族革命典型”。
汪伪上台后,多次派人以高官厚禄诱谢晋元变节,均遭到其严词拒绝。坚守四年后,1941年4月24日晨,谢晋元在孤军营中被汪伪政府收买的叛徒残忍杀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租界闯入孤军营, 拘禁了全体孤军,并将他们送往吴淞口看管。此后,日军对孤军进行了百般残害,强迫孤军挖壕沟,做苦工,后来又将他们押往南京老虎桥监狱。即使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八百壮士”仍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 神,与敌人展开斗争。为瓦解孤军,日军将“八百壮士”分散看管, 并将其中一部分押往杭州和南洋做苦工,直至抗战胜利,幸存者才恢复 自由。
“八百壮士”用生命写下悲壮的一笔!他们的壮举唤醒和激励了广大国人。无数热血青年受“八百壮士”感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之中。
(2)十勇士血染马石山
1942年11月下旬,日本侵略军驻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指择日伪军二万多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拉网式的大扫荡”。来自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福山等地的几千名群众,也被日伪军网进了包围圈,围困在马石山等地。
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七连二排六班班长王殿元带领全班战士去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完成任务归队途中路过马石山时,见几千群众被围进了日伪军包围圈,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决定留下来带领群众突围。因为在王殿元心中,他和他的战友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共产D、毛主席教导出来的革命战士,生死要和群众在一起。夜色中,他们利用事前侦察好的路线,分批带领群众先后冲出了包围圈。
天色将明时,战士们又返回来,准备把困在马石山前的群众也救击去。当护送最后一批群众突围时被日伪军发现了,日伪军的机枪、步枪一齐向突围的人群扫射。在情势危急时刻,王殿元和战友们用机关枪去吸引敌人火力,力图把敌人引到山上去。战士们将日伪军的火力吸引过来后,边打边退,上了马石山主峰。在战士们的掩护下,群众大部分突出了日伪军的包围圈,王殿元和九名战士却陷入了重围中。晨曦中的马石山主峰上,六班战士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凭借有利地形,与数十倍于己的日伪军拼杀了五个多小时,抗住了敌机的几番投弹轰炸,打退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石头砸与日伪军展开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打死了七八十个日伪军。战至最后只剩下身负重伤的班长王殿元和另外两名同样身负重伤的战士,以及最后两颗手榴弹。就在日伪军再一次冲上阵地时,王殿元用尽全力把一颗手榴弹扔向了敌群;另一颗拉响后与冲到跟前的日伪军同归于尽。
战斗结束后,当地民众来到烈士们浴血奋战的主峰,找到了王殿元、赵亭茂、李贵、王文礼、李德培、李武斋等十名勇士的遗体,把他们安葬在山顶那棵平顶松附近,并为十勇士竖立了纪念碑。“马石山十勇士”作为一个抗日英雄群体,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3)八十五位勇士浴血奋战歪头崮
1943年2月25日,日伪军3000多人对山东沂北、沂中抗日根据地 发动“扫荡”。当时,八路军鲁中军区第二团第一营第二连与兄弟部队正在沂水河一带执行任务。接到侦察员的敌情报告后,该连在副营长徐福带领下,迅速集合起来,跑步横穿沂博路来到沂水河东岸。此时,已 能清晰地听到日军马队的马蹄声,估计敌人离的不远了,营、连领导研究后决定部队上山。部队刚爬到半山腰一个叫桃花坪的小村时,日军的马队就到了山下。不一会儿,山下升起几发信号弹,表明各路日军都已经到位。此时,日军飞机发现了正在一条山沟里转移的部队和老百姓, 便俯冲下来投下几颗炸弹,顿时火光冲天,血肉横飞。战斗打响了,大批日军向爆炸点蜂拥而来。二连奉命阻击日军,掩护兄弟部队和老百姓突围转移。这支仅有85人的小部队迎着敌人冲过去,把日军紧紧地吸引到自己周围,使其他部队和老百姓得以安全脱身。完成阻击任务后, 他们边打边撤,沿张耿村的西山撤到歪头崮上,这时候天已经亮了。在歪头崮,战士们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用飞机大炮猛烈攻击, 并施放毒气,他们依然打退了日军的三次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最终在弹尽粮绝时,除了三人突围,一人跳崖生还外,其余81人全部壮烈牺牲。
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马石山上的十勇士、歪头崮的八十五位 抗日勇士以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军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行动准则,谱写了中国抗战军人英勇悲壮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