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市红色文化培训中心之站标
井冈山市红色文化培训中心LOGO
井冈山红色培训 > 抗战精神 > 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五海外侨胞共赴国难

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五海外侨胞共赴国难

2024-09-18
18 2024-09

08:14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海外侨胞心系祖国,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以及与祖国荣辱与共的高度责任感,使不同源流、不同帮派、 不同阶层、不同政治信仰的海外华侨群体,摒弃了原有的观念和利益纷争,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大联合,共赴国难。他们逐渐形成了完备的领导体系与联系网络,为维护祖国利益和民族尊严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声援和支持祖国抗战,为国捐资输财、出人出力,甚至血洒疆场。


国难当头之际,中国共产D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制定了一 系列侨务政策,建立了相应的侨务机构,为号召和组织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做了大量工作,领导、影响和推动了华侨的抗日救国斗争。


1.抗日侨团,百川归海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不断升级,海外侨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不断汇聚,抗日团体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1936年9月20日,法国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团结旅欧侨胞,保障自身利益,努力抗日救国运动,尤其促进全国上下的大团结,一致为祖国生存而战,为收复失地而战”,这是海外最早成立的洲际华侨抗日团体, 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全面抗战爆发后,华侨社会迅即进行抗日阵容的重新组合,星罗棋布的抗日团体在短期内实现了组织上的高度统一,在华侨社会中进行抗日动员与组织工作。

1938年10月,南洋英、荷、美、法、暹45埠筹赈会、慈善会和商会的168名代表齐集新加坡开会,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简称“南侨总会”),选举陈嘉庚为主席,发表宣言号召华侨“各尽所 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南侨总会立誓“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中华一条心”,团结广大海外侨胞,以空前的民族热忱和爱国情怀,不遗余力地为祖国抗战提供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写下了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同心御侮的壮丽诗篇。

陈嘉庚立场鲜明地同一切卖国分裂行为作斗争。1938年10月,在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上,陈嘉庚以参政员身份,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提案,获得一致通过,给妥协派和投降派以当头棒喝。 邹韬奋称这11个字“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其分毫,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回国,不辞劳苦, 慰劳抗日将士,并冲破重重阻挠,访问延安。八天时间里,他实地考察、访问,了解延安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民生,与延安华侨青年交谈。他把在延安观察到的情形和国民D统治区相比较,越来越觉得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回到重庆后,他据实报告观感,高度赞扬中共政治清明和边区军民对抗日的贡献,用事实驳斥国民D顽固派对八路军、新四军的诽谤。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年近七旬的陈嘉庚被迫隐居在印尼玛琅一学生家中。为防落入日寇魔爪,他随身携带一颗氰化钾备用,并撰诗言志:“何时不幸被俘虏,抵死无颜谄事敌”,他的凛然正气,令人景仰。

抗战期间,美国华侨一共成立了 95个救国团体,1943年9月,美 国旧金山的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与纽约、芝加哥等地的侨团联合成立旅美华侨救国会,成为美洲最大的抗日侨团。

此外,在美洲、澳洲、南非等许多国家,华侨纷纷组织了统一的华侨抗日团体、各式抗敌后援会、救国会,担负领导全侨之责。抗战期间,海外华侨最终形成了欧洲、美洲和南洋三大相对集中的组织网络, 汇聚了爱国洪流。


2.声援祖国,抗日救亡

海外华侨怀着赤子之心,冲破各种阻挠和困难,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谴责日寇,声援、支持祖国抗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海外侨胞强烈抗议日本侵华,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呼吁世界各国维护和平正义,阻止日本侵略;一致要求祖国政府采取抵抗政策,“勿过依赖国联”,要“以武力收回失地”。1935年一 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后,各地华侨学生也纷纷集会通电,对国内学生的“抗日示威运动”,“甚表同情,誓为后盾”。“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广大爱国华侨对国民D当局“助敌摧残救国力量”“陷害爱国领袖”的行径表示愤慨,通电声明:“侨胞反对内战,要求联合对外抗战”,“切盼停止'剿共’及一切内战而从事抗战”,主张“实现国共 及其他一切反日各D派合作”。华侨的爱国举动壮大了抗日民主救亡运动的声势,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华侨创办报刊,宣传报道祖国抗战;成立抗日文艺团体,创作抗日题材的文艺作品,描绘、歌颂祖国抗战;开展抗战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爱国精神。华侨在侨居地积极开展国际援华制日活动。南洋华侨带头发起抵制日货运动。为限制日本从美国进口战略原料,美国华侨多次掀起阻运废铁活动。旧金山华侨参加“一碗饭运动”,为祖国抗战募款,美国各界数十万人响应。纽约华侨和援华组织发起援华抗日的“中国周" 运动,参加和响应者达百万人之众。


3.捐资输财,经济救国

经济支援是华侨对祖国抗战作出巨大贡献的最集中体现,它大体上可分为财力捐输与物力贡献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捐款、购买国债和寄返家乡侨汇;后者包括捐献战需物资和投资国内生产建设事业。

抗战期间,海外侨胞以摊派、劝募、举行文体活动筹款、开展义卖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地为祖国筹措战费,捐款名目繁多,有常月捐 (月捐)、特别捐(针对国内新发生某种灾难或急需某种捐助而发起专项捐献)、献金(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发动侨众捐款,或以红白喜事、庆功、节约等名义自发捐献)等等。

南洋华侨踊跃捐款,购买救国公债,从1937年到1940年募集总数达30亿元之多。陈嘉庚先生带头每月捐2000元。南洋华侨每月筹款700万元以上。“富商巨贾,既不吝金钱,小贩劳工,亦尽倾血汗”(陈嘉庚语)。台湾“侨务委员会”根据财政部移送的捐款资料,统计出抗战八年华侨捐款总数达13.2亿元国币之巨。除汇给国民政府的捐款外,华侨还成立了援助八路军、新四军的专门筹款组织,把大批捐款物资直接送给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据估计,南洋侨胞向中国共产D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捐款至少有1000万元。对祖国人民和抗日将士来说,这既是物质上的巨大支援,又是精神上的莫大激励。

为增强祖国抗战能力,1937-1941年夏海外侨胞踊跃认购救国公债、国防公债、金公债等各类公债达6. 82亿元;截至1942年,所购债券总额达11亿元国币之巨,占国民政府发行公债总额的1/3强。这些公债战后国民政府并未偿还,与捐款无异。战时,华侨还“增寄家费以益外汇”,庞大的侨汇收入,不仅填补了国民政府对外贸易的巨额逆差,作为硬通货,它还可被用作发行纸币的基金,起到了巩固国民政府法币币值、维持战时经济的作用。

海外华侨大力捐助国内紧缺的战需物资,如飞机、汽车、药品、衣 物、大米。在抗战头三年里,海外华侨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 救护车1000余辆,物资总数在3000批以上。印度华侨和美国华侨分别建立“中国血库”,为祖国抗战所用。

不少华侨移资国内尤其是西南大后方的工矿、垦殖、金融等行业, 创办了一大批适应抗战需要的侨资企业,从而增强了祖国的经济实力。 据统计,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华侨总投资额达16亿元国 币;此后直至抗战胜利,投资额约为2—3亿元。

巨额的财物捐输,倾注着侨胞们的一腔爱国热血。南侨总会副主席李清泉在弥留之际,犹系念祖国受难儿童,嘱将遗产取出十万美元捐作难童之用。美国侨领司徒美堂为组织纽约华侨筹饷,坚持每天早上10时上班,到深夜12时才下班,一干就是五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他自己也成为纽约地区捐款最多的17位华侨之一。缅甸仰光女侨胞叶 秋莲,把自己一座两层楼房及全部财产变卖,将所得钱款捐助祖国,而自己则削发为尼,过着清贫的生活。北婆罗洲山打根埠华侨小贩郑潮炯曾先后七次将义卖瓜子所得叻币350元捐给祖国赈济伤难同胞。1940 年,其父在老家广东新会被敌机炸死,消息传来,郑潮炯悲愤莫名,抗日情绪益加激昂。鉴于家贫如洗,助赈无力,乃将一亲生幼子卖给他人抚养,得礼金80元,悉数送交筹赈会。不久,又外出为祖国筹募赈款, 走遍新马等地大小百余座城镇,得叻币5800余元,写下“抗战史上侨胞救国之可歌可泣的一页”!


4.回国效力,报国情殷

在祖国生死存亡之秋,海外华侨纷纷回国效力,他们或组团编队回国服务,或三五成群投效军旅。

淞沪会战期间,归国侨胞组成一支250多人的华侨抗日义勇军奔赴淞沪抗日前线。华北战事开始后,海外侨社立即行动起来,一批又一批的华侨归国服务团体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征途。有医治伤患的救护队、输送弹药的司机服务团、报道战况的记者团、宣传救亡的歌剧团,也有从事救济难民和动员、组织民众抗日的各属籍华侨回乡服务团,其中不乏身怀特种技术(如医护、汽车驾驶与维修等)、国内紧缺的专门人才。 归国团体中,以大批南洋华侨机工回国在滇缅公路运输战略物资,美洲华侨青年参加祖国空军杀敌最为典型。

1939年2月,南侨总会应国民政府军委会西南运输处的请求,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驾机人员回国服务》的第6号通告,征募“经验丰 富、技术精良、胆量亦大”的机工(即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并捐献汽车310辆及其他物资,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前往新开辟的滇缅公路和西南各省服务。新加坡、马来亚、印尼等地的南洋华侨青年踊跃应募,前后共有3200余人回国效力。许多人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国的路程。其中还有四位华侨女青年,她们女扮男装加入机工的行列。出生于马来亚富商家庭的白雪娇在留给父母的信中写到,“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 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她要“替祖国做点事”。

滇缅公路,南至缅甸腊戍,北抵中国昆明,翻过高黎贡山、大王山,跨过怒江、澜沧江,全长1146公里,三分之一的路段紧贴悬崖,山高路险、敌机轰炸、疫瘴肆虐,1000余华侨机工在此献出了宝贵的 生命,每个机工身上,都有一段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事迹。

当年,在滇缅公路从事运输的共有17个大队约3000辆汽车,而六个由华侨机工组建的运输大队驾驶的汽车就占了三分之一,达1100余辆。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他们与国内的机工一道,运送了十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抢运了各种战略物资45万吨,抢修了上千辆 军、民用车。南侨机工以其在滇湎路上卓有成效的工作被誉为滇缅公路上的“神行太保”。

海外华侨纷纷拿起武器,回国参军参战,涌现出无数报国情殷的爱国志士,不少人在前线奋勇杀敌,壮烈牺牲。南洋华侨高唱着《告别南洋》奔赴抗战前线,“你不见那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南洋。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沉郁悲壮的歌声响彻南洋各地、长城内外、西南边陲。

在中国空军飞行员中,有300名左右的华侨,几乎占了当时飞行员总人数的四分之三。他们多次驾机与日本空军激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不少人在战斗中血染长空,壮烈殉国。其中,有名震中外的战斗英雄、被誉为“中国战鹰”的陈瑞钿、“虎将”黄泮扬、有血洒长空的黄新瑞,以及其他数十位因对日作战或飞机失事而粉身报国的英烈。

陈瑞钿,英文名Arthur Tien Chin (简写Ari Chin—阿陈),1913年出生于美国波特兰市,父亲是广东台山人,母亲是秘鲁人。高中毕业后考入当地华侨兴办的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技术。九一八事变后,海外华侨们有感于中国空军力量的薄弱,征集会开飞机的志愿者回国抗日,年仅19岁的陈瑞钿当即报名,和其他12名热血青年一起奔赴祖国。全面抗战爆发后,陈瑞钿加入了作战部队。在1937年8月的一次激烈空战中, 陈瑞钿首开击落敌机记录。在空战中,飞机的性能是起绝对作用的因素,而他却驾驶落后的双翼霍克- II击落日军一架先进的单翼三菱 G3M2双引擎轰炸机,人送绰号“双翼打单翼”。中国空军飞行员凭仗着高昂的士气和斗志,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三天共打下敌机20多架, 将不可一世的日军轰炸机联队消灭过半,逼得日机联队长石井义剖腹自杀。

此后,惨烈的空战全面展开。陈瑞钿在1937年到1939年之间参加 大大小小战斗无数,以拼命三郎著称,在战斗中迅速成长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飞行员。他共打下敌机八架,击伤敌机三架,和队友共同打下敌机一架。

战斗中陈瑞钿遭遇三次飞机坠毁,却奇迹生还。第二次发生在1938年初的武汉上空。他打下一架敌机后,在前面的敌机马上要逃走, 后面的敌机又紧追不放,自己的座机已百孔千疮的情况下,他驾机全速撞向前面的敌机,敌机坠毁,他在撞机的一瞬间成功跳伞逃生。第三次发生在收复昆仑关战役中(1939年12月27日),在与战友击落三架敌机后,他的战机不幸被击中油箱,他带火跳伞,全身大面积烧伤。经过五年30多次手术的艰难康复后,他本可以在荣誉中安度余生,可强烈的爱国情怀再次驱使他于1945年重返中国,再上蓝天。在中国对日战争的最后阶段,他驾驶运输机飞越珠峰,往返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 “驼峰航线”上,运送抗战物资。在这条“死亡航线”上共有超过600 架飞机坠毁,平均两天一架。陈瑞钿以其超人的毅力和精湛的驾驶技术在这里坚持飞行战斗,直到抗战胜利。

1997年9月7日陈瑞钿去世。在他去世前不久,一家报纸记者问他为什么去中国,他脱口而出:“中国召唤我" (China called me) 华侨同胞们对祖国一腔无法割舍的深情,都浓缩在那句“中国召唤我”之中, 成为支撑他们历经种种磨难,依然义无反顾、百折不悔的精神动力。

率领抗日铁骑驰骋雁北而英勇牺牲的印尼归国华侨女英雄李林,是众多海外赤子英勇报国的杰出代表。

李林(1915-1940),原名李秀若,福建龙溪县人,幼年被侨眷领养,侨居印度尼西亚。1929年回厦门进集美中学读书。1933—1936年先后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她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在抗议上海逮捕救国会“七君子”的游行中担任旗手。 面对暴力,她告诉身边的同学说:“如果我倒下了,你们要接过去,红旗绝不能倒!”她读《木兰辞》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豪言壮语。1936年冬,李林加入了中国共产D。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李林坚决要求到前线去。在雁北,她宣传和组织工人、农 民、学生参加抗日武装,组织开办训练班,编写军事、政治教材,亲自授课,教育和武装青年。她先后担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支队长兼政治主任、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等职,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屡建奇功,威震雁北,令敌人闻风丧胆。她常骑一匹高大的 “菊花青”战马,手执双枪,英姿飒爽。贺龙亲切地称赞她为“我们的 女英雄”。

1940年4月26日,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500余人突出重围,李林不顾有孕在身,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引开了日伪军。最后,李林不幸被日伪军包围,在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后,依然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六人,她宁死不屈,用最后一颗子弹射进喉部,以25岁的青春年华壮烈殉国。李林牺牲后,数千名抗日战士和驻地群众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林牺牲时的血衣几经辗转,送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从延安发来唁电,对李林的革命生涯给予高度评价,称她“不仅是女共产的光辉模范,而且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女英雄”。中共晋西北区D委机关报 《新西北报》发表社论,称赞李林是“中国民族英雄的最光荣典型”。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D曾高度评价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社论指出:“所有这些直接间接参加抗战的工作以及对政府财政上的帮助,都说明了华侨在抗战中的伟大作用,没有他们的努力,国内的抗战一定是更加困难的。”毛泽东这样评价: “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 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D,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朱德也赞扬道:“海外侪 胞对祖国抗战建国事业,向来踊跃参加,他们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上一篇: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捐弃前嫌 同心御侮

下一篇: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一身先士卒为国捐躯

cache
Processed in 0.012708 Second.